在内蒙古,有一条秘密的交通线。
它从满洲里通向莫斯科。
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走过;维经斯基、马林、越飞、李德等共产国际代表也走过。
近20年的时间里,这条交通线上留下了早期革命家的光辉足迹,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立下了不朽功勋。
这条交通线,就是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
01
为何秘密?
因为极其重要。
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一方面,是交通条件。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建成通车。中东铁路与西伯利亚铁路相通,成为连接欧亚的交通要道,也是当时国内通往苏联最便捷的路线。
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正是以中东铁路为主干。
另一方面,是国内形势。
自1921年开始,军阀张作霖在东北地区实行反苏反共政策,封锁中苏边境,往来于中苏的革命者处境危险。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白色恐怖严重,秘密交通线也越发隐蔽。
战线隐蔽,重任在肩。
陈独秀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李大钊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都是从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出境。
1928年,包括周恩来、邓颖超、蔡和森、李立三、瞿秋白在内,从国内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的109个共产党员代表中,每三人中就有两人从满洲里出境。
而掩护他们出境的,是一个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地点和许多隐姓埋名的交通员。
晋丰泰杂货铺、承和顺估衣铺、苏侨修鞋铺……从1920年开始,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相继在满洲里设立了10多个秘密交通站。
在地下交通站的帮助下,参加中共六大的共产党员代表,有的躲在草料车上出境、有的在浓雾中沿着铁路线走出境,还有的趁夜色爬山过边境……
1920年至1937年,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掩护着探索救国之路的中国共产党人,走过了意义非凡的18个春秋。
02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讲述了一对夫妻12年的潜伏生涯,感动无数国人。
这样的故事,就曾在满洲里真实发生过。
1934年,杨永和、林凤珍夫妇受党组织委派,到晋丰泰杂货铺做交通员。夫妻二人学习俄语、转送情报、护送革命者,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
1937年,满洲里的共产党地下联络网遭到日本宪兵队破坏,杨永和一家被捕入狱。
“中国人不怕死、不怕苦,不会在敌人面前低头。”杨永和的女儿杨文华曾回忆说,“母亲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没向敌人透露任何信息。”杨文华母女三人后来被释放,但杨永和却不幸被害。
历史是人写的,可许多人却无法写入历史。
交通线被破坏后,很多交通员和杨永和一样被捕牺牲,而因为工作隐秘,他们多数人没有留下姓名。
红色交通线断了,但红色基因却从未断裂。
跟随父母从满洲里出境求学、出生于莫斯科的肖苏华,回国后从事芭蕾舞的教学与研究,并常年致力于中西方舞蹈交流。
蔡和森的儿子蔡博,毕业于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炼铁专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炼铁专家。
还有我国第一批水下摄影师肖立昂、中国汽车工业奠基者之一的陈祖涛、培养出多名跳高世界冠军的黄健……
沿着这条红色交通线,他们的父辈前往苏联工作学习;多年后,他们又踏上父辈走过的路,回国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中。
“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肖苏华说。
03
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运送过救国救民的革命者,接回了建设祖国的革命者后代。
走过百年时光,当年的土坯房、庄稼地,变为如今的国门庄严、高楼林立;曾经的交通要道,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如今,经满洲里口岸开行的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达57条,通达13个国家,国内始发地辐射北京、大连、沈阳、长春等60多个城市。
让红色历史“活”起来,红色教育“火”起来。
2005年,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2017年,原有展厅改造升级,更名为满洲里红色展览馆,由“中苏会谈会晤室”原址、“连接共产国际的要津”、“中共早期革命者的后代们”三部分组成。
2023年11月27日,中共六大满洲里“红色边境线”红色基因沉浸式思政课程成功入选全国“大思政课”100个精品项目。
该项目利用战争阵地遗迹、革命文物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原创剧本《红色边境线》,模拟完成革命先辈探寻救国救民革命任务,沉浸式感悟红色岁月,深受学生欢迎。
如今,站在满洲里市国门东侧100米处,在刻着“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迹”鲜红大字的石碑前,虽然深感时间远了、样子变了,但红色历史不变、革命精神永恒。
红色交通线上的唯一“秘密”,就是曾经有一群人不畏生死,将祖国强盛之梦深埋心间。
他们期待的明天,正是今日;他们深藏的“秘密”,已然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