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几始作,当杜其萌;
疾证方形,当绝其根。
要坚持底线思维。古人说:“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我们要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讳乱而不早治者,危其国;讳病而不亟疗者,亡其身。
[南宋] 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原治》
“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该典故出自南宋提刑何坦的《西畴老人常言》。意思是祸患还在萌芽状态时,就应该杜绝它;错误刚出现苗头时,就应该消灭它。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引用了这一典故,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见微知著,抓早抓小,把危机扼于萌芽之中,风险消于未起之时。
这一典故强调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提出了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体健康,都应采取主动预防的态度和措施,这是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生存智慧。
很多时候,人们出于一种麻痹思想,或是讳疾忌医的心态,觉察不到或者不愿意积极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导致失去解决问题的良机,其结果就是“讳乱而不早治者,危其国;讳病而不亟疗者,亡其身”。所以说,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底线思维,是解决问题和防范危机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忧患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深刻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考,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诗经·豳风·鸱鸮》里讲:“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牗户。”指出了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周易·系辞下》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提醒我们察觉事物变化的先兆,就要抓紧时机,立即行动;孔子解《易》时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强调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孟子更是直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历代先贤们的智慧总结告诉我们,忧患意识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更是对社会和国家兴衰的警示。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需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只有心有敬畏、未雨绸缪,时刻保持对危机和风险的警醒和认知,才能避免出现祸患,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忧患意识不仅是对潜在危机的警觉和预防,更是一种促进自我提升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意识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我们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正视繁荣背后的“不测之忧”,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也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忧患意识是指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潜在危机的清醒认识。而我们党也正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和内外挑战,党始终能够从忧患中寻找到前进的动力,进行自我革新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在推动历史中不断发展壮大。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和人民更要强化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坚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担当使命,迎难而上,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看不到承平盛世下的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看不到平稳发展中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树立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才能看到“坏处”,解决“难处”,争取“好处”,始终抢占先机,保持优势。
杜祸于始萌,绝疾于初形。防微杜渐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和纪律建设方针,及时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未病”状态,防止“小病”拖成“大病”,避免“小问题”变成“大祸患”,从小处着眼、细节入手,才能筑牢底线,防患于未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当前面对的重大课题,如何回答“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治乱兴衰周期率的历史之问,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回答,但核心要义始终一致,居安思危,从严治党,千秋伟业始终在路上!
本文已摘编
原文作者:郭美星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委党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