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店秋收暴动,引起敌人的极端仇视。为了扑灭暴动的革命烈火,他们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段。敌人先提出与暴动代表谈判,并说:“你们愿意收编,防地由你们自择”。杨靖宇等识破了敌人的阴谋,明确地对充当说客的人说:“要收编,你们先把枪械、给养、服装送到刘店来,防地由我们自己划,行动不受你们指挥”。敌人见阴谋败露,又使出硬的一手。新任县长高子元发出通牒,勒令农民革命军“赶快解散”,否则“严查拿办”。杨靖宇等立即以革命委员会的名义驳斥了高子元的“胡说乱道”。
1927年11月13日,高子元与驻确山国民军第三旅旅长张德枢派出200多人的队伍进攻刘店。杨靖宇率领农民革命军兵分两路在寨外的两侧阻击敌人。战斗中,敌人被打死5人,而农民革命军则毫发未损。为了保存实力,杨靖宇指挥农民革命军撤到距离刘店7里被称为老集的地方,并通知各村准备反攻。敌人随后开进刘店,进行了一整天的抢掠,数十间房屋被付之一炬。傍晚,当农民革命军前来反攻时,敌人已经逃走。农民革命军抚恤了被害者家属,然后撤出刘店挥师南下,经留庄、杨店,抵达确山县南部与信阳交界的张板桥一带,与四望山王伯鲁领导的农民革命军遥相呼应。
在张板桥,杨靖宇率领农民革命军攻打了被称为“张四先生”的恶霸地主张天真。张天真占有大量土地,陈积在粮仓内的粮食长达10年之久,霉烂变质的粮食多不胜数。他对贫苦农民十分苛刻,剥削手段也非常残忍,当地人民对他深恶痛绝。在农民革命军包围张天真的住宅之前,张已闻讯仓皇出逃。农民革命军顺利地占领了张家大院,打开粮仓,把一部分粮食分给贫苦农民,一部分出卖,为农民革命军补充经费。杨靖宇等农民革命军领导在张板桥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控诉张天真的罪行,深受群众的拥护。
随后,杨靖宇又率领农民革命军来到信阳、确山交界的明港一带活动。在这里,杨靖宇等农民革命军领导人充分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消灭了为非作歹的大土豪李文相(民团团长)、童肖九两支地主民团武装,从而扩大了农民革命军的影响。在此前后,杨靖宇率领的农民革命军,先后枪毙了在确山强征钱粮的税务局长高国典,铲除了任店大恶霸徐二头,击毙了豫南反动“红枪会” 司令王杰英,镇压了刘店大土豪、东十保民团总带、县东“剿共”司令邹宪斌。
在这期间,中共豫南特委书记王克新来到农民革命军中,与杨靖宇、李鸣歧共同领导游击战争。11月中旬,在王克新主持下,召开了豫南特委驻马店办事处、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部和确山县革命委员会联席会议,总结了刘店暴动以来的经验教训,研究了今后革命的发展方向,同时对如何整顿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等问题,作出了六项决议。会议决定“找一形势甚佳,可战可守之根据地点作为经常斗争之中心”。建立根据地是当时革命斗争的迫切要求,杨靖宇等较早地提出了这一思想。
联席会议之后,豫南特委决定对农民革命军进行整编和纪律整顿,成立了司令部和政治部,王克新、杨靖宇、李鸣歧、张家铎等人组成司令部,杨靖宇任总指挥,李鸣歧任党代表,蔡训明任政治部主任,张立山负责后勤供应和财务。同时对部队内部的不良分子进行清除。通过整顿使农民革命军组织性、纪律性得到加强,战斗力得到了提高。
正当杨靖宇等根据联席会议精神,率队西进小乐山准备建立根据地时,确山县县长高子元和驻确山国民军第三旅旅长张德枢奉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剿匪”总司令部的“痛剿之令”,于1927年11月末,拼凑了500多人的反动武装,对农民革命军的根据地——刘店发起了疯狂的“围剿”。当时,农民革命军正在汝南县的王楼境内,他们活捉土豪吴清士,将他家的粮仓打开,把粮食分给贫苦百姓。12月2日晨,敌人向农民革命军扑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杨靖宇等农民革命军领导人,一方面组织领粮的群众向北转移,另一方面又在村南、村东、村西三面设下埋伏准备应战。敌人看见许多人向北撤走,误以为农民革命军惧战而逃,便涌进村内。当敌人走到王楼村头时,埋伏在打谷场草垛后的第一中队,首先向敌人发起进攻。紧接着,埋伏在村东树林中和村西竹林里的两个中队也在杨靖宇的指挥下,向敌人开火。慌忙逃窜的敌人,在村南柏树林处又遭农民革命军猛烈射击。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杨靖宇指挥农民革命军英勇冲杀。尤其是那些没枪的队员,他们挥舞大刀,与敌人进行顽强拼搏,杀得敌人四处奔逃。
由于农民革命军没有估计到形势的严重性,暂时击退敌人后未及时转移,敌人趁机占据了河堤的有利地形,使农民革命军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在敌人组织第二次反扑时,农民革命军本应避实就虚,却仍然组织队伍冲锋。此次战斗虽毙伤敌人60多人,但农民革命军也遭受很大损失,杨靖宇腿部受伤,张家铎中队长左臂中弹,豫南特委书记王克新不幸牺牲。杨靖宇负伤后,农民革命军在李鸣歧的指挥下,转移到确山县西北的小乐山进行休整,不久向四望山挺进,着手创建四望山革命根据地。
敌人到处搜捕杨靖宇,使负伤后的杨靖宇不得不四处转移,先后在驻马店的普济医院和小郭庄、张庄、周庄的亲戚家进行治疗和休养。杨靖宇在驻马店普济医院治疗期间,因为院长是杨靖宇在开封读书时同学的父亲,所以医院对杨靖宇照顾得非常周到。一天,一群国民党兵从火车上下来直奔医院而来,杨靖宇一看躲藏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脸涂了一些污泥,装作是医院的勤杂工,在吱吱作响的井台辘辘上绞着水。由于杨靖宇衣着简朴,长时间在农村打游击,胡子和头发又多天没有修剪,再加上腿部负伤,看上去身体虚弱、面容憔悴,还真像一个整日劳作的工人。杨靖宇镇定自若地摇着辘辘,国民党兵上下打量了杨靖宇一眼,匆匆而过。
1928 年春节后,杨靖宇腿伤还未痊愈,就请求到豫南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正值2月初,中共河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刚刚结束,会议决定发展豫南的游击战争,创建豫南革命根据地。杨靖宇被任命豫南特委委员,负责武装斗争的组织工作。
国民党反动派抓不到杨靖宇,就对杨靖宇的家庭横加迫害。杨靖宇的家被抄5次,东西被抢光,房屋被烧,全家老少东躲西藏,妻子带着儿子逃到小郭庄的娘家避难,母亲到花山口陶楼杨靖宇的姥姥家躲避。后听说儿子负伤,母亲心急如焚,急急忙忙找到小郭庄杨靖宇的岳父家。
1928年3月23日,杨靖宇的女儿出生。杨靖宇于女儿出生的第五天赶到岳父家。一家人在这里团聚,母亲悲喜交加,哽咽着说:“你走的路,妈不拦你。妮子生下5天了,你得给起个名儿呀!”杨靖宇琢磨了一会儿说:“眼下革命处在低潮,但高潮一定会到来的。你们先躲避一些天,总会有好的时候。我看这妮的名字就叫‘躲儿’吧!”。意思是不让女儿忘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杨靖宇的母亲点头说:“好!就叫‘躲儿’”。”从此,“马躲”成了杨靖宇女儿的名字。1928年夏,敌人又到李湾村抄杨靖宇的家。为了不连累亲朋故友,杨靖宇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搀扶着年迈的婆婆,在野外躲藏了一个月。
后来,“躲儿”在艰苦的岁月里渐渐长大了。一天,杨靖宇的母亲打开手中的包袱,对“躲儿”说:“这里面有你爹的一张像片、三本书、一件衣装,咱分开拿,不要叫白匪军抢了去。”“躲儿”叫母亲把自己的小薄棉袄里子从后背心拆开,把父亲的像片缝在里面。此后,每当遇到困难或遭到敌人迫害的时候,杨靖宇的妻子总是把“躲儿”的小棉袄后心里子拆开,拿出杨靖宇的像片,含着眼泪看啊看⋯⋯。一次,杨靖宇的妻子把照片摆在女儿面前,眼含热泪说:“你们要把像片保存好,等革命成功了,红军回来了,拿着像片去认你爹。”这是杨靖宇生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张像片。由于想念儿子,杨靖宇的母亲哭瞎了双眼。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杨靖宇一家困苦不堪,度日如年,母亲和妻子先后病故。
1928年5月上旬,中共豫南特委派杨靖宇以特委巡视员身份到信阳巡视工作,并着手恢复同年4月被破坏的党团组织。经过杨靖宇的艰苦努力,党团工作得以恢复,至5月末,已有80人参加了重新登记。同年7月,中共信阳县委重建,杨靖宇任书记。由于敌人到处缉捕杨靖宇,根据领导的建议,杨靖宇将原名马尚德改为张贯一,以从母姓,牢记慈母培育,“一以贯之”地坚持革命。
在信阳,杨靖宇有时化装成挑着担子锔锅锔碗的“轱辘匠”,走街串巷,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有时化装成学生到师范学校从事党的秘密活动。一个周末,杨靖宇到信阳小南门外河边沙滩上,召集河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党团积极分子开会。突然,带着马队到河边饮马的一个西北军的骑兵连长走过来说:“你们这些学生是在开会吧,可不要干共产党,那个搞不得!”顿时,大家被他的话搞得非常紧张。只见杨靖宇欠了欠身子对那位连长摆摆手说:“你可真会开玩笑,我们是星期六没事出来转转,顺便坐下来闲聊天,谁知道共产党是啥样呢?”那个连长见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便牵马离开了。会议一直开到日落西山他们才离去。
1929年3月初的一天,几个便衣侦探到原信阳县委交通员吴少堂家搜查,杨靖宇正好在这时来到吴家。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吴少堂的嫂嫂急中生智,冲着杨靖宇说:“我家就欠你二斗米钱,你今天一趟,明天一趟,天天来要,太逼人了。”杨靖宇一听此话,顿时明白了,于是当着便衣的面冷静地说:“大嫂,你这些话我都听好多遍了。啥都是假的,钱是真的。你今天非给我钱不行,不然我这样空手回去,怎么向老板交帐呢?”他边说边坐下,拿起水烟袋就吸。吴大嫂说:“你多在老板面前说些好话,缓限几天,一定给钱。”杨靖宇见几个便衣似乎对他不再怀疑,便慢慢站起来,无可奈何地将水烟袋往桌子上狠狠一摔,然后就要走。但是狡猾的敌人仍然对他半信半疑,遂将他抓到司令部。杨靖宇继续与敌人巧妙周旋,敌人毫无所获,只好将他取保释放。
1929年4月,党组织派杨靖宇到永城指导工作,此后,杨靖宇受组织派遣,又先后到洛阳、开封开展工作,化名周敏。此间杨靖宇曾两次被捕,均因无供无证获释。
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杨靖宇深切感到掌握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因此,他迫切要求参加学习培训,以提高理论水平,正确总结工作经验。
根据本人要求和工作需要,1929年6月,党组织派杨靖宇前往上海参加中共中央举办的干部培训班。由于时间紧迫和敌人搜捕,杨靖宇未与家人告别就上路了。在训练班上,杨靖宇和参加学习的同志们一道,悉心聆听了周恩来、李立三等领导同志的讲话,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革命的规律和前途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杨靖宇在给小学时的同学李士芳的信中写道:“革命总会成功的!”。这是杨靖宇在中央训练班学习的最大收获。
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党组织分配杨靖宇到全国总工会工作。不久,杨靖宇又受党的派遣,奔赴东北地区。
来源: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初审:段周宏
复审:尹是罡
终审:闫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