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旆满山河
——简述杨靖宇的历史功绩和伟大精神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旆满山河。”1949年5月,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郭沫若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瞻仰先烈遗首,感慨万千,饱含深情写下了这首《咏杨靖宇将军》。
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杨靖宇的名字熠熠生辉,他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英雄,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杨靖宇以其坚定的政治信仰、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曾化名“乃超”“周敏”“元海”“陆一鸣”等,河南省确山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2009年被国家列为100位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1日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3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杨靖宇是东北抗联唯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是东北抗联唯一的中共中央“七大”准备委员会委员;是唯一与毛泽东、朱德并列当选为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名誉主席团委员的中共党员(1941年10月26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在33人的名誉主席团中,中共代表有3人,除毛泽东、朱德之外,另一人即为杨靖宇);是经毛泽东审定写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版注释的唯一的东北抗联领导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享有朱德题词“人民英雄”殊荣的我军高级将领;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分别敬献花圈的唯一先烈;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享有政治局委员和元帅规格葬礼的革命先烈;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唯一敬献花圈的革命先烈;是唯一受到党中央邓小平、江泽民两代领导核心题词的抗联领导人;是唯一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其事迹震撼人心”赞誉的革命先烈。
杨靖宇伟大的历史功绩孕育出的伟大精神,集中体现在“听党号令、为国为民、坚如磐石、勇往直前”四个方面。
——听党号令。杨靖宇少年有为、一心向党,五次被捕、两次负伤,初心不改、至死不渝,是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五次被捕:1928年春至1929年6月,在河南开封和洛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秘密工作期间先后3次被捕;1929年8月30日,在抚顺被日本警察逮捕入狱;1931年4月,刑满出狱3天后又被敌人逮捕。两次负伤:1927年12月2日,在汝南王楼战斗中腿部负伤;1939年5月上旬,在桦甸老营沟,与伪满军战斗中腿部负伤。)在党的号令下,杨靖宇组织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性质的农工革命政权——河南省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领导吉林广大抗日军民发展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率先建立并成功运用抗日统一战线;在杨靖宇的领导下,磐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最早探索和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地方。多年以来,广大吉林人民在杨靖宇精神的感召下,传承听党号令红色基因,赓续对党忠诚红色血脉,奋力谱写激流勇进盛世华章。
——为国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杨靖宇指挥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松水间、冰天雪地中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党为国为民奋斗终生,直至献出宝贵生命,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以“灯芯与灯油”比喻抗联与群众的关系,(灯芯理论:1932年11月中旬,正值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杨靖宇来到队伍。一天深夜,杨靖宇和战士们讨论队伍何去何从,这时,灯碗里的灯油快要耗尽了,灯火也逐渐变小变暗。杨靖宇见状,便站起来用手指着油灯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看这盏灯,没有碗就盛不住油,光有碗没有油,灯就点不着。咱们游击队还不是磐石的子弟兵,在那里土生土长,那里山深林密……没有根据地,就像没有家,我们为什么要做没油的灯芯?”经他这样一说,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思想豁然开朗。 就这样,在杨靖宇的耐心说服下,大家思想逐渐趋于一致。同志们都同意返回磐石,在玻璃河套、红石砬子一带建立根据地,深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斗争。)率领抗联将士扎根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保护群众,不动群众一针一线,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杨靖宇擅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巧妙运用独创的“三大绝招”(半路伏击、远途奔袭、化装袭击)“四不打”(不能予敌以痛击的仗不打、于群众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能占据有利地势的仗不打、无战利品可缴的仗不打)等战略战术,给日寇以沉重打击,令日伪军闻风丧胆,被誉为“东三省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为国为民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吉林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东北振兴的力量源泉。
——坚如磐石。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驰骋在吉林大地,在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孤悬敌后、奋勇杀敌。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艰苦条件下爬冰卧雪、战天斗地;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艰苦卓绝、百折不挠;为了打通与党中央和关内红军的联系两次西征、义无反顾(两次西征:为了与中央委员会和红军之间建立联系,1936年6月和11月,杨靖宇先后组织两次西征,但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围追堵截,远隔千山万水,皆未如愿。);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劝降大义凛然、毫不动摇。成功冲破敌人一次次“围剿”,有效钳制大批日本关东军南下,有力配合全国抗战,取得了辉煌战绩,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坚如磐石精神的指引下,吉林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市委的带领下勇立时代潮头,正昂首阔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衷共济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创新辉煌。
——勇往直前。杨靖宇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在枪林弹雨中始终冲锋在前、所向披靡、无惧无畏。1940年2月23日,他孤身一人在林海雪原与敌人殊死搏斗、血战到底,直至以身殉国、血染长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砍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看到胃里的草根、树皮和棉絮,肃然起敬。杨靖宇头可断、血可流、腹可剖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壮志烛天、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永垂不朽。一代又一代吉林人从杨靖宇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中不断汲取昂扬向上、奋发作为的磅礴精神伟力,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杨靖宇诞辰120周年、牺牲85周年。岁月流转,精神永恒。如今,杨靖宇的伟大功绩和伟大精神早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于长白山巅,闻名于中华大地。今天我们追忆杨靖宇的英雄事迹,旨在深切缅怀杨靖宇的丰功伟绩,大力传承和弘扬杨靖宇的伟大精神,让红色基因在白山松水间永续传承。
以史鉴今,开创未来!我们坚信,传承和弘扬杨靖宇精神,必将教育和激励全市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和广大江城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城生动实践,加快建设独具辨识度的新时代形神兼备的全省副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来源:吉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孙立国
初审:段周宏
复审:尹是罡
终审:闫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