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如铁 信仰如钢
白山黑水间的忠贞楷模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等职。
2009年,杨靖宇被中组部、中宣部和民政部等11家单位联合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距今磐石市西北20公里的朝阳山镇和明城镇交界处,有一片群山环绕的区域,其间有三座山峰巍峨耸立,被当地人称为红石砬子。这里就是当年东北抗联名将杨靖宇将军和他所建立的南满游击队的根据地。
2020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工作时讲到吉林的革命传统,并评价杨靖宇:“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灯芯理论”点燃心火
1932年11月,满洲省委决定让杨靖宇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巡视南满,重点解决磐石游击队的出路问题。接到命令后,他途经省城吉林,在吉林特支书记李维民的帮助下,几经辗转来到了当时磐石游击队驻地——桦甸蜂蜜顶子。
经过调研,杨靖宇发现这支队伍的士气极其低迷,军心极不稳定。杨靖宇思虑再三,决定用党的理论统一思想,把队伍拉回磐石,建立抗日根据地。他召开会议,向战士们解释建立根据地的用意。为了让没有文化的战士们听懂,杨靖宇提出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游击队就像灯芯,老百姓就像灯油,如果没有了灯油,灯芯很快就会烧没,游击队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游击队也只会越打越少,坚持不了多久,磐石游击队是磐石人民的子弟兵,在磐石土生土长,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就像是将灯芯插在灯油里,绝不能让队伍漂泊在外面,做没有油的灯芯。战士们听懂了杨靖宇的话,纷纷表示赞同。
在思想统一后,杨靖宇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紧接着,部队在杨靖宇率领下,立即西进向磐石进行了转移。
整顿部队取信于民
游击队改编后,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如果没有老百姓的信任,根据地的作用将无法充分发挥。为了进一步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杨靖宇决定对游击队进行整顿,经过整顿,进一步明确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正确方向,纯洁了队伍,创建了新的领导核心。
为了进一步加强群众基础,杨靖宇要求大家要以革命军人的模范行动来影响群众,使群众信任革命队伍。当时,人民革命军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对自身行为严格约束。在宿营时,未经群众同意绝不进屋。夜里住在群众家中,绝不占用火炕。吃群众的饭、使用群众的东西必须按价付钱。为了减少对群众的干扰和麻烦,部队尽量不住老百姓家。部队缴获的战利品,没收的日伪、汉奸的财产,凡属粮、布、盐等生活用品,都要分给人民群众一部分或大部分。
杨靖宇把保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群众积极为抗联提供给养,站岗放哨,报告敌情,以至参军参战。抗联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真心欢迎。
纪律严明以身作则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坚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虽然斗争条件艰苦,遭受多次挫折,但仍能不断发展壮大。到1933年9月,红军南满游击队武装力量达到七百多人。
在杨靖宇领导下,抗联军队严格执行军规军纪,对违反纪律的行为绝不纵容姑息,据杨靖宇所部的老战士回忆,一次战斗中,一名战士在进入城镇后,把一个保长太太的金戒指抢了下来,偷偷套在自己的脚趾上。后来在行军转移过程中,因脚疼走不动路被指导员发现了,经过研究后,部队决定将这名战士处以死刑。对违法乱纪人员的严肃处理,一方面维护了组织的纯洁性与战斗力,另一方面也教育和团结了广大士兵,保证了正确政策路线的贯彻执行。
杨靖宇视“党的纪律为第一位”,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始终带头严格遵守军规军纪。部队曾考虑杨靖宇工作繁忙,并没有安排他夜间站岗执勤。杨靖宇得知后,坚持给自己排了班,并带头站岗放哨,以自己的实际举动深深感染者战士,更让大家体会到了纪律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意志顽强艰苦斗争
杨靖宇及其率领的将士们常年深入白山黑水密林沼泽,在冰天雪地里忍饥挨饿,尽管内无补给、外无支援,但坚持靠灵活的山地游击战术进行顽强斗争,牵制日军兵力数十万人,以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悲壮一页,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靖宇成为日伪军的心头大患,1940年初,日伪军出动4万余人对东北抗联第一军进行“围剿”,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县保安屯的三道崴子被叛徒出卖,敌人调集重兵拉网式地逼上来。当相隔仅50米时,敌人开始不断向他喊话,承诺给予高官厚禄,妄图劝降或者俘虏杨靖宇。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杨靖宇毫无惧色,用他的毛瑟手枪代替了回答。最终,杨靖宇身中数弹,倒在了皑皑白雪之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敌我力量悬殊的险恶境遇下的顽强苦斗,彰显了杨靖宇及其率领的革命军队最坚定、最顽强的意志品格,为中国人民树立了忠勇抗敌的榜样,也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救国的坚定决心。
英雄后代纯朴家风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辗转找到了他的家人。此时,杨靖宇的子女还在到处寻找父亲的下落。周围的邻居们得知马家人就是杨靖宇烈士的后代时,纷纷认为他们家一定会受到优待。杨靖宇之子马从云及其孩子一致认为:对于爷爷杨靖宇的功绩我们确实应该骄傲,但这份功劳是爷爷的,并不是我们的,我们不应该躺在爷爷的功劳簿上吃老本。
马从云去世后,其妻子方秀云坚持靠纳鞋底、轧手套、当保姆来赚取开销,不管日子多苦,她们都没有朝组织上开过一次口。除了时常对后辈们耳提面命外,方秀云还时常向大家灌输“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家风家训,提醒孩子们忆苦思甜。
2005年,因为吉林省靖宇县多次邀请马从云的儿子马继民担任县政府顾问,协助他们对抗联文化和杨靖宇精神进行挖掘整理,马继民在提出“不要一分钱的工资,不要任何待遇”后,接受了这份工作。临行前,母亲方秀云提醒他牢记家风家训,在方秀云老人的教导和影响下,英雄的后代将杨靖宇将军的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来源:中共吉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初审:段周宏
复审:尹是罡
终审:闫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