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诞生于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淬炼出的精神丰碑。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
杨靖宇所代表的东北抗联精神,其主旨震撼人心。
一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东北抗联将士始终坚守对党的忠诚,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斗争多么残酷,都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抗日路线和方针政策,在林海雪原中为了党的使命浴血奋战,杨靖宇等抗联将领即使面临绝境也绝不背叛党和人民。
二是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东北抗联将士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将民族利益置于首位。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战斗中。抗联将士来自不同阶层和背景,但都为了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体现了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将士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残暴凶狠的日军展开了长期的血战。他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进行了无数次激烈战斗。面对敌人的围剿、封锁和残酷迫害,抗联将士们毫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二、东北抗联精神的现实意义
东北抗联精神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记忆,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现实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它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
一是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面对民族危亡,杨靖宇、赵尚志等抗联将士放弃个人安危,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韧投身救国斗争。这种“勇赴国难、忠贞报国”的精神,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激励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凝聚民族共识。
二是为推进伟大事业树立奋斗标杆。东北抗联的斗争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史诗。在物资匮乏、敌强我弱的绝境中,抗联将士以草根树皮为食,以林海雪原为家,展现了“百折不挠、自力更生”的意志。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东北振兴、科技创新等任务面临诸多挑战。抗联精神启示我们,唯有继承艰苦奋斗传统,才能在“深水区”突破阻力,在“攻坚期”啃下硬骨头。
三是为党的建设注入信仰力量。东北抗联将士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赵一曼在狱中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李兆麟为揭露国民党阴谋不惜牺牲生命。这种“忠诚于党、坚守信仰”的精神,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鲜活教材。在反腐败斗争、意识形态安全等领域,党员干部需以抗联英烈为镜,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
三、东北抗联精神的践行路径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象征。在新时代,我们更应深入学习和践行东北抗联精神,将其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的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坚定对党的忠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是在工作中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二是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东北抗联将士们在抗日战争中展现了无私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工作中,我们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尝试新事物,为实现工作目标而不懈努力。
三是艰苦奋斗,不畏艰难。东北抗联将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展现了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工作中,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无论是在基层一线还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都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实际行动诠释“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是团结协作,共克时艰。东北抗联将士们在斗争中展现了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要主动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工作上的胜利。
对于党史工作者来说,传承和发扬东北抗联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深入研究东北抗联历史。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广泛收集、整理和研究东北抗联的历史资料,挖掘更多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总结东北抗联的斗争经验和历史教训,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展览、编写教材、拍摄影视作品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抗联的历史,感受东北抗联精神的伟大力量。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杨靖宇的事迹和东北抗联精神,是我们党史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纪念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以抗联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来源:中共吉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王丽娟
初审:段周宏
复审:尹是罡
终审:闫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