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书面报告《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提出了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我们的自给经济愈发展,我们加在人民身上的赋税就可以愈减轻。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九年的第一个阶段中,我们取之于民是很少的;在这一阶段内,大大地休养了民力。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二年为第二阶段,人民负担加重了。一九四三年以后,可以走上第三阶段。如果我们的公营经济在一九四三年和一九四四年两年内是继续发展的,如果我们在陕甘宁边区的军队在这两年内获得全部或大部屯田的机会,那么,在两年以后,人民负担又可减轻了,民力又可得到休养了。这个趋势是可能实现的,我们应该准备这样做。”
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进入1943年以后,陕甘宁边区以丰衣足食为目标的大生产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1943年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中直机关生产负责人会议。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李富春在会上作《丰衣足食,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的报告。李富春在报告中提出,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是第一位的任务,这是一个充满积极意义的严重的政治任务与经济任务。
2月9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林彪指出:“边区财政难关已渡过,现党政军积蓄资产值边币五万万(元)以上(合法币二万万五千万以上),今年决定大力发展农、工、盐、畜生产,提出丰衣足食口号,如不遭旱大有办法,人民经济亦大有发展,可达到丰衣足食。”
3月5日,延安各机关、部队、学校召开生产总动员大会。贺龙在讲话中指出:农业生产是最可靠的,不但今天靠得住,明天也靠得住。贺龙勉励大家劳动致富,指出只要进行生产,我们的生活就能变成最富裕的生活。
初审:段周宏
复审:尹是罡
终审:闫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