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出生后,全家人都很高兴,希望这个大眼睛、高鼻梁的男孩子能给全家带来好运,于是给他起名“顺清”。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日趋恶化,杨靖字的家庭生活每况愈下。尤其是父亲的病故,更是雪上加霜,母亲带着5岁的杨靖宇和1岁的妹妹艰难度日,企盼着好时光的到来。
1911年,推翻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杨靖宇的家乡处于京汉铁路要冲,受到较大影响。人们剪去头上的辫子,说些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话,农民的生活也似乎有了点希望。然而,仅4年时间,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务的袁世凯,就废除约法,解散国会,堂而皇之地当上了“洪宪皇帝”。
袁世凯的皇帝美梦破灭后,接踵而来的是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杨靖宇的童年,就是在这动荡与黑暗的社会中度过的。1912年,母亲送7岁的杨靖宇到村里的一所私塾里读书。私塾先生刘景臣是村里的饱学之士,他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传统,为杨靖宇取名“尚德”,即崇尚贤德之意。又根据《论语•宪问》中“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话,为杨靖宇取字“骥生”。“骥”就是千里马,希望杨靖宇像千里马一样,少小勤学,志在千里。他对杨靖宇要求很严,学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后,又让他学习《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即“四书”)。
杨靖宇在学堂刻苦学习,放学后先帮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然后就埋头读书写字,有时竟忘了吃饭。有时母亲几次催促,他才放下书、笔,但只要离吃饭哪怕还有一点时间,他又去看书写字。由于杨靖宇聪颖强记,勤学苦练,每天都沉浸在读书写字之中,很少到外边玩耍,因此各门课程都学得十分出色,毛笔字也写得苍劲有力。
刘景臣是教了多半辈子书的老先生,还从未见过这样的好学生。村子里的人们更是赞不绝口,说杨靖宇是个有出息的好孩子。每当听到乡亲们对杨靖守的称赞,老先生便捋着花白的胡须,会心地微笑着,为教出杨靖宇这样的好学生而感到莫大的慰藉。
私塾中所学的尽管大多是中国封建教育的传统内容,但其中民本性、科学性、进步性的精华还是随处可见的,经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强调,其教育意义更为突出。如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警句名言,深深铭刻在杨靖宇的心中,成为他终生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一种精神力量。在私塾里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尤其是阅读和书写,也为杨靖宇的成长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私塾里的学习毕竟内容过于陈旧,方法过于呆板,尽管杨靖宇已经能把所学的内容倒背如流,但萦绕在他心头的许多社会问题并未得到回答,他渐渐意识到私塾里所学的内容是无法找到救民水火、解民倒悬的途径的,因此心里越来越增添几分调帐。其他的小伙伴更是被整天的死记硬背压得头昏脑涨。
一天,先生外出办事去了,让孩子们自己背书。先生一走,可乐坏了孩子们,大家决心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场。正好几天前赶庙会看过一台戏,表现的是官府审案的事情,大家就如法炮制。孩子们用桌椅板凳搭起“戏台”,私塾里人不多,每个人都有角色,“府台”、“县台”、“衙役”、“罪犯”,一应俱全。平时很少淘气的杨靖宇被指定担任“县台”。演出开始了,“府台”冲着被抓来的“罪犯”厉声问道:“为什么要当土匪,抢人家东西?”“罪犯”说:“我不是土匪,没抢人家东西呀!”“府台”勃然大怒,喝令用刑。两班“衙役”一拥而上,将“罪犯”按倒在地,施以重刑。扮演“县台”的杨靖宇本来应对“府台”惟命是从,而他出人意料地说:“不能这样审官司,不问青红皂白就打,这不会屈打成招吗?”孩子们觉得杨靖宇说得在理,大都随声附和,可“府台”却觉得不能丢了面子,非要坚持原判。双方各持已见,争论不休,教室内乱成一团。
正在这时,先生回来了。见此情景,十分生气,狠狠地批评了孩子们,惩罚了带头“演戏”的孩子。对杨靖宇,先生说他这是初次,令他放学前必须把《孟子》一书中的“告子”篇背下来,否则就要打手板。可还没到放学时间,杨靖宇就来到先生面前,一字不差地把“告子”背诵一遍。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孩子们又谈论起白天演戏的事。有的说:“别的戏也这么演的!”有的说:“听说官府里也是这样审官司的!”杨靖宇耐心地说:“捉贼要赃,得有真凭实据,光靠打怎么成?官府这么审官司就是没有道理。官府向着有钱的,用这种办法去审官司,不知坑害了多少穷人。”孩子们认为杨靖宇说得对,称赞他对事敢求真、看得远。
在私塾里,杨靖宇有个好朋友叫李士芳,他比杨靖宇大两岁,与杨靖宇同桌,两人都很爱学习,希望将来当个教员。但李士芳的父亲身体较弱,租来的几亩土地,耕种起来很吃力,生活相当困难。一到农忙季节,家里就需要李士芳下田劳动,因此常常旷课。于是,李士芳逐渐产生了不再上学回家务农的想法。杨靖宇知道后,就找到李士芳,鼓励他继续读书。杨靖宇拉着李士芳的手,亲切地说:“士芳哥,书还是要念!你缺的课,我帮你补上。”从此,杨靖宇放学后,常常拿着书到李士芳家,把他没学到的课程补上。杨靖宇见李士芳写字没有纸,就把自己的纸送给他用;见李士芳交不上书费,就悄悄地为他交上,使李士芳父子十分感动。
杨靖宇婶婶的哥哥王仲佛是位品学兼优的秀才,对幼年的杨靖宇十分喜爱。杨靖宇11岁那年,王仲佛应聘到傅楼村教书,杨靖宇也随之到这里读书。由于王仲佛教书时先讲后读,使杨靖宇的学习很有长进。杨靖宇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而且热心辅导比自己小两岁的徐子荣同学,教育身边的顽劣同学,得到同学们的尊敬。
杨靖宇从小就喜欢听母亲和长辈讲故事,尤其是爱听中国古代舍生取义、杀富济贫的英雄故事。他博闻强记,对《三国》、《水浒》、《说岳》、《杨家将》中的故事知道得很多。在傅楼学堂,王仲佛特许杨靖宇阅读《三国演义》、《说岳全传》两部小说,对杨靖宇的知识积累和思想养成产生一定作用。
一次,杨靖宇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村子附近的古城赶庙会。相传,这个古城就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相会的地方,当时庙里还有刘、关、张的塑像。小伙伴们边走边听杨靖宇讲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刘关张古城喜相会的故事。杨靖宇讲得绘声绘色,小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地就到了古城。杨靖宇爱读《说岳全传》,爱讲岳飞故事,喜欢岳飞及其身边的王贵、汤怀、张宪、牛皋等人物,仰慕他们的英雄气概,敬佩他们的爱国精神,自幼就把岳母在岳飞脊背上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熔铸在自己心灵中。
来源: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初审:段周宏
复审:尹是罡
终审:闫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