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杨靖宇考入确山县立高等小学。这所县立高等小学,当时是确山县的“最高学府”,每年暑期招生,学制三年,一次只招50人,编为一个班,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排列班级顺序。杨靖宇所在的班级“庚班”。学校设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在一种新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是杨靖宇向往已久的。他不仅在学习上刻苦认真,成绩突出,掌握了许多新的文化知识,而且虚心听取进步老师的教诲,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作风,坚持正义,帮助同学,成为同学们的“主心骨”。
在这所学校里,大部分为普通家庭的子弟,也有少数学生出身于富商巨贾或地主官宦之家。一些富家子弟有很强的优越感,鄙视贫苦出身的学生,动辄讽刺嘲笑,甚至打骂侮辱。对个别学生的无理行为,杨靖宇非常气愤,经常帮助一些受欺负的同学,警告以强凌弱的富家子弟。
一天,一个姓孙的阔少,让一个小同学给他当马骑,并对小同学大打出手。杨靖宇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质问那个姓孙的学生为什么欺负小同学,让他也在地上当马爬一爬。那个傲气十足的富家子弟哪能容得这些,挥拳向杨靖宇打来。杨靖宇顺势将他按倒在地,一顿痛打。那个姓孙的学生自知理亏,连连求饶。杨靖宇提出两个条件:“一、今后不许再欺负、凌辱别人;二、回家不许告诉你老子。”那个姓孙的学生一一答应。从此,不仅那个姓孙的学生不敢打骂同学了,原来经常欺负贫苦学生的富家子弟也收敛多了。
在确山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时的杨靖宇还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令人赞叹不已。一次,确山县教育局的一个职员到学校检查工作,临走时说自己丢了一件东西,硬说被一位做饭的工人偷去了,并依权仗势从县团防营找来两个兵差,把工人绑在明柱上拷打。尽管工人反复说明自己没有偷任何东西,大喊冤枉,但他们仍不罢休。杨靖宇见状,挺身而出,斥问兵差:“你们说他偷东西有啥证据?”两个兵差支支吾吾,拿不出任何证据。杨靖宇更加愤怒,与在场的同学齐声高喊:“太欺负人了,大家起来,把兵差打出去!”在杨靖宇的带领下,同学们一拥而上,赶跑了兵差,救下了被绑的工人。
傍晚,十几个团防营兵差闯进学校,狂喊着:“见人就打,一个不留。”同学们见兵差如此势头,一时手足无措。就在这时,人们突然发现,杨靖宇已顺着第三讲堂的明柱爬到教室棚上,手里举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一盒火柴,对着兵差高声喊道:“你们赶快离开这里,如果不走我就放火烧房子。”见此情景,张牙舞爪的兵差全都吓跑了。事后,有人担心地对杨靖宇说:“这回可惹出乱子了。”杨靖宇却镇静地说:“我这是为正义而干的,合理合法,出事我自己承担。”许多目睹了这一幕的老师都夸奖杨靖宇机智勇敢,有勇气,有胆量。同学们赞扬杨靖宇临危不惧,敢做敢为。
杨靖宇对富人压榨穷人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在李湾村,地主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搜刮农民,逢年过节总是逼迫农民为他们送礼。这对缺衣少食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但为了维持生计,农民又不得不这样做,否则地主就会刁难农民,甚至收回土地。因此,农民给地主送礼,在李湾村似乎已成为一种习俗。对这种陈规陋习,杨靖宇十分厌恶。
有一年的端午节前,杨靖宇的二叔已买好了礼物,因自己突然患病,不能亲自把礼物送到姓王的地主家里,就叫杨靖宇把礼物送去,并嘱咐杨靖宇见到王家的主人要叫“大爷”。平常,对叔叔的吩咐,杨靖守全都照办。因为父亲去世后,叔叔对他们母子关怀照顾得太多了,叔叔给他讲的都是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好好做人的事。可今天让他给地主送礼,他感到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实在无法接受,便气愤地说:“我不去,王家是人,咱们不也是人吗?为什么要给他送礼,还要叫他大爷呢?这太不公平了。”由于杨靖宇的坚持,这份礼没有送给地主家。这在当时的李湾村,可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来源: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初审:段周宏
复审:尹是罡
终审:闫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