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得到确山县社会各界的响应,直到杨靖宇考入确山县高等小学后,反帝爱国的浪潮仍在这里激荡。入学后,杨靖宇和广大学生、工人、市民一道投入抵制日货的斗争,不仅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锻炼,而且确立了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那是中国备受欺凌的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日本商品也充斥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的民族工业。尤其是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更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全国上下纷纷掀起抵制日货的斗争。杨靖宇在确山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时,经常和同学们到商店和火车站检查,发现日本商品,就建议货主停止销售,如果货主反对,就立即将日货查封或销毁。
确山县城有一家商店刚刚购进一批日货,店主通过行贿手段买通官吏以对抗师生检查。杨靖宇和同学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到这家商店,要求店主交出全部日货。得到好处的官吏出面为店主说话,阻挠学生的爱国行动。杨靖宇严肃地说:“以前这家店主就进过日货,他不知悔改,这次又进日货,全不把国家存亡放在心上,这日货一定得没收销毁。”官吏恼羞成怒,立刻给确山县立高等小学发去公函,污蔑学生胡闹,让学校对学生严加管束。
校长屈服于压力,出面阻止学生抵制日货的斗争,先“规劝”,后“勒令”,最后以开除学籍相威胁,逼迫杨靖宇和同学们放弃销毁这家商店的日货。但杨靖宇毫不退缩,指责校长不爱国,串连学生举行罢课。由于当时全国的学潮此伏彼起,波澜壮阔,抵制日货又是学潮斗争的主要内容,校长慑于学潮的威力,只好不再干涉学生抵制日货的斗争。杨靖宇和同学们终于查出那家店主的全部日货,当场销毁。同学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庆祝这场反帝爱国斗争的胜利。
在参加爱国运动的过程中,杨靖宇十分注意团结同学,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一次,杨靖宇和同学们准备去火车站,检查那里是否有日货,忽然发现同乡又同班的同学王祖善身上穿的长衫是日本洋布做的。杨靖宇便坦率地对王祖善说:“咱们天天抵制日货,销毁日货,可你还穿着日货,这怎么向群众宣传呢?”劝他换一件别的衣服。王祖善听了杨靖字的话,觉得很有道理,立即回到宿舍,换上士布上衣,才和同学们一道前往车站。
在爱国教师的带领下,杨靖宇和同学们告诉车站的搬运工人,日本帝国主义把国内的积压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经济侵略。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坚决抵制日货,挽救民族危亡。听了杨靖宇和师生们的话,搬运工人也加入抵制日货的行列,日货到站后他们不仅拒绝搬运,而且及时把有关情况告诉确山县立高等小学的爱国师生,使确山县抵制日货的斗争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杨靖宇和同学们还到驻马店,和当地的学生一道,把中山街的日货商店查封,有力地推动了驻马店地区抵制日货的斗争。
在爱国运动中,杨靖宁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也给杨靖宇这个从小就立志报国的青年带来了希望。
1922年,杨靖字17岁,按照当时中国农村的婚姻习俗,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在长辈的主持下,杨靖宇与家乡附近杨桥村的姑娘郭莲结为终生伴侣。从此,杨靖宇为革命奔忙,出生入死;郭莲为全家操劳,含辛茹苦。杨靖宇被党组织调离河南后,他们再未相聚。白色恐怖之中,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们心心相印,魂牵梦绕,生离死别,感天动地。
1923年8月,杨靖宇结束了高等小学的学习生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第一工业学校。这所学校位于开封市北道门,是一所专业学校,分初级、高级两个班次,学制均为三年。初级班按普通中学设课,高级班分为纺织、印染两个专业。刚刚从高等小学入学的杨靖宇便从初级班学起。
开封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曾为六朝古都,名胜古迹随处可见。在第一工业学校后院,就有一座宋代的点将台,相传抗金名将岳飞曾在此调兵遣将,抗击金兀术对中原地区的侵扰。每到这聚兵挥戈之地,杨靖宇常常流连忘返,仿佛《说岳全传》所描述的壮景又浮现在眼前,岳飞那”还我河山”的呐喊就在耳边回荡,岳家军的雄兵铁骑正在整装待发。
杨靖宇的同班同学姚建宇在回忆时说:“杨将军和我在校时,曾多次乘月明之夜,登上点将台瞭望谈天,仰慕民族英雄岳飞的丰功伟绩和抗敌气节。杨将军曾激动而慷慨地坚决表示要效法和学习民族英雄的行动和精神,做个保卫中华民族和祖国的民族新英雄。”
在河南省第一工业学校学习期间,杨靖宇一方面认真学习,乐于助人,另一方面关心时事,忧国忧民。当时曹锟贿选总统,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引起杨靖宇的关注和愤怒。针对国贼窃政、军阀混战、万民途炭的局面,杨靖宇在《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一文中写道:“偶见一老翁,髯须俱白,面似魍魉,身披褐衾,足跣而行,若呆若迷。”杨靖宇从老人那里得知,由于军阀混战,老人的家乡成为战区,老人“房屋被焚,地无立锥,族家兄弟苗裔,摧残净尽,渺渺一躯,落为乞丐”。
听了老人的悲惨遭遇,杨靖字“不禁戄然生悲”,愤然指出:“夫专制时代,赏戮由一人之喜悦怒,一言之失,祸连诸族,即足惨矣。自共和成立以来,彰然脱离专制痛苦,向自由发展之域,以与历史争光,竟国贼盘居要津,呫嗫图谋,攫取人民血汗之金钱,供一己之糜费。开骫法贿选之后径,作狼狈为奸之先河。”“无故开衅,假借共和之面具,作盗跖之行为,使烽火连天,战声交耳,穷兵黩武之风莫此为甚”,“使万民感受其荼苦,虽有南山竹之,海冤亦莫可诉噫。”杨靖宇大声疾呼:“若战争长此不昔,则中国土崩瓦解之祸不远矣。”文中对国贼、军阀的深刻揭露,对国家、人民的痛切忧虑,充分反映了杨靖宇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开封当时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新观念、新思潮传入较快,李大钊、陈独秀等撰写的文章,《新青年》、《向导》等进步报刊,在这里都能读到。在第一工业学校后边的花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杨靖宇埋头读书看报的身影,各种进步书刊中宣传的新思想深深地吸引着杨靖宇。杨靖宇还主动向第一工业学校的进步教师李清庵、贺光吾、刘梦真等请教,聆听他们的教诲。
在学习和探讨中他渐渐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才是打开中国富强之门的金钥匙。于是,杨靖宇加入了北京大学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心把共产主义作为毕生奋斗目标,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来源: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初审:段周宏
复审:尹是罡
终审:闫 振